天富测速_孩子艺术才能的培养,家长该重视什么?
不得不说,现在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艺术才能的培养了,可是有些家长往往是功利化、成人化地对待,而不是让孩子体验自由创作的快乐。
画自不必说,就是音乐,孩子也可以用简单的乐器,尝试自由创作。哪怕只是几个音符,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给它取个名,记录下来,算是个小曲子。艺术的目的本来就是自我表达,孩子对艺术的接触也应该从这开始。
对自由玩乐、自娱自乐活动的尊重
每个小孩常常都会有自己沉浸其中、享受地玩乐的时候。他可能是自己编歌、在那又唱又跳;可能自言自语地忙活,在构建自己想象的世界;可能自己在演练什么……
不管是什么方式,当他专注地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时,我们尽量不要用催促、提问、支招、参与、夸奖等等事情去打断他。我们可能看着表、想着时间,急不可耐。但是仔细想想,此刻,他的小脑瓜里不是空空如也,那里发生着最美妙的变化。他的主动性、创造性正在得到锻炼,在发展壮大。究竟有多少事情是比这更重要的呢?
真诚而认真的鼓励
孩子需要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心不在焉的鼓励。有时他需要的是非常具体的一个小鼓励;有时,他需要的是总体的鼓励的氛围、鼓励的态度。我们可能欢快地大喊“加油”;或者,我们是在大人间的谈话里流露出鼓励的意思,“碰巧”被他听到,总之,只要我们是真心的,我们就可以找到最合适的做法。
当我们听到看到孩子的“不正确”的想法做法时,先别急于去否定、修改,要尽量放下成人脑子里的定势,去肯定它的独特性。要让孩子明白,“不同寻常”、“独特”、“独创”都是夸他的词。
动手做事
当孩子独立去做事,特别是需要动手操作的事情时,他的创造力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他会遇到困难,需要想办法去解决,需要去尝试、总结评估、修正、再尝试。这时大人的帮助往往都会成为干扰。
新鲜元素、事物的刺激
创造力往往需要外界诱因去激发。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人、文化、地区、艺术品和表演、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常常带孩子去远足、参观各种地方。开阔眼界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意识到事物不只有一种方式。
创造性的游戏和活动
角色模拟游戏、机械操作游戏、艺术创作、故事新编或故事接龙、养花种植、小科学实验、小制作、自制礼物、让孩子自编自演小品哑剧、让孩子筹办小型家庭活动、让孩子在家里做板报、参与房间布置或设计新菜肴,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创造性活动。
家长给孩子读故事书是最基本的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亲子活动。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真诚如实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并对提问本身表示由衷的欢迎和欣赏。
跟孩子一起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现代社会的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也衍生出太多的因素正在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研究表明:
可视化信息会阻碍想象力的发展,在读图时代,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力都正在严重退化;
我们的成年人缺乏想象力;
教育不鼓励想象力;
社会中包括文学影视作品中单调乏味泛滥,能正面地激发想象力的东西太少;
孩子的脑子太满,没有空间去发挥想象力,当然也没有时间去想象;
想象力被认为是无用的,是对头脑和时间的浪费;
孩子们大概很早就忘了想象的快乐……
我们家长所能做的,就是跟孩子一起去发挥想象力,重温想象的快乐。
记得曾经女儿因为中午睡不着不爱去幼儿园,去的路上,我说想点高兴的事吧。你有好多糖。她说有一亿块。对,都放在哪呢?放在不同形状的盒子里。好吧,都有什么形状的盒子呢?我们俩一路上开始想:公共汽车形的、房子型的、电线杆形的、书包形的、滑梯形的……到了幼儿园,我说中午睡不着就慢慢想吧。她已经变得很高兴了。下午接时,见到我就说:还有鞋形的、空调形的、灯形的……
头脑的自由是谁也夺不走的自由。培养孩子想象的能力,就是给了孩子一个心灵度假胜地,当他在最孤独、无助、乏味、消沉时,他可以到那里去尽情畅游。
批判思考的权利
质疑权威和常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这些都是创造的前提。打掉了框框,创造才有空间。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发挥创造力的好方法。创造往往需要我们的思维先是发散,想出尽量多的可能性;然后再聚合,就是分析比较各种可能性,得出最后结果。对于多数人来说,聚合性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我们比较熟悉,而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则更是个挑战,需要我们重视。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提一些能激发奇思怪想的问题。比如:“如果……那会怎样?”(很多好莱坞电影都是基于这个‘What would happen if……’问题)、“有多少种方式可以……?”。
让孩子去想想,他希望如何改良某个东西。
列出一物的更多用途,可以是不那么现实的。这是几乎每个创造力测试中的必考题。想得快,说明思维的流畅性好。想得多,说明有变通性、独创性。
利用思维导图做联想练习。比如写下“快乐”一词,然后由此辐射开来,写下其他联想到的相关词汇,再就每个联想到的词继续联想。思维导图的训练可以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具体可以参考东尼.博赞(也译为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一书。
对于一个问题,想出多种解决方法。一个问题,想出一个办法之后,不要结束,继续想,看看还有多少种方案,包括不那么现实可行的。这就好比一个人拍照,选的第一个取景角度是普通摄影者的角度,不用它,继续寻找;选的第二个取景角度可能是一个专业摄影师的角度,仍然继续寻找;再选到的新的视角,可能就是艺术家的取景角度。这可以很好地训练孩子去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发散思维会有难度,家长可以从聚合思维开始,比如跟孩子做归类游戏,让孩子想出尽可能多的圆的东西、黑的东西、能生吃的东西、木头做的东西……训练归纳和观察能力。
生活中训练发散性思维的机会随处可见。我女儿曾经爱看央视3套的《动物狂欢节》栏目。她比较胆小,看到里面的鳄鱼伤人,印象深刻。后来看到另一个节目,其中有用热水消灭白蚁的细节,她问:“妈妈,可以用热水烫死鳄鱼,行不行?就是往河里倒热水!”然后自己在那开始联想,想出很多种杀死鳄鱼的方法:用针扎、用刀切、放锅里煮、通电……手段越来越残忍。我也跟她简单地探讨操作问题和可行性。想够了,我告诉她,那是野生保护动物!
信任自己,信任孩子
相信你和你的孩子可以拥有更强大的创造力。缺乏创造力,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有多少创造力。我们认为那是某些天才的专利;我们认为现实无比强大,不可动摇;我们认为现有的世界已经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了,我们不大相信自己还能改变点什么。
科学研究表明,智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基因,而创造力却充满了可塑性。人的思维的创造性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儿童时期正是人的大脑神经回路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思维进行训练,强化某些神经回路,人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而孩子本来就是创造的天才。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的潜能,只看他的潜能是否得到了有力的支持,是否有发展的环境。
国际著名脑科学家托尼·巴赞曾指出:幼儿园孩子创造力水平高达95%,到了小学,他们的创造力下降到75%,到中学时下降到50%,成年人创造力发挥在10%以下。就是说,严格地讲,“培养”是的错误的说法,应该说“保护”、“尊重”——我们其实是要跟孩子去学习创造力的。当孩子正在创造性地做事时,我们没有太多资格去对孩子指手画脚。
我们要做的,其实只是观察、尊重、鼓励、提供条件和必要的辅助。我们要小心,别用自己大人的思维定势去抹掉孩子创造的光芒。
当父母自己头脑开放、观念不僵化,能真正欣赏孩子的奇思怪想、接纳孩子的失败和错误时,孩子创造的种子就有了生存的土壤。有了合适的契机,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创造型人才。
想到孩子,我总会想到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未来世界。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呢?这个念头总让我兴奋不已。
我想,未来世界不在别处,它就诞生于我们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中。如果连孩子们都失去了想象和创造的热情,那么这个世界就失去了走向未来的动力!
“爱”——创造的动力
创造的真正动力源自内心的博大的爱。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2009年,美国一个叫华莱科的12岁男孩获得了全美“垃圾变宝物”设计发明大奖。这个男孩从6岁起就梦想成为一个发明家。他的许多发明都是为了帮助奶奶和太奶奶,他设计过各种用品,以方便两位老人的生活。
这次他的获奖作品,是用废弃的塑料品为无家可归者建造的临时小屋。而这个想法,来自于他在6岁时所见到的芝加哥流浪者的悲惨状况。这些无家可归者的生存环境给这个6岁的男孩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他们露宿街头的画面在他的脑子里无法挥去,以至于他决定自己必须为此做点什么。
后来,他的这个获奖的发明得以被厂家采纳,马萨诸塞州的发展实验室计划按照他的设计生产出在生活中适用的帐篷屋。或许,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真的将因他而改变!
记者问他,他对发明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对他来说,发明带来的乐趣是能够帮助他人。他说,每次要做发明之前,我就会努力去了解人们究竟需要什么,然后找到一些解决办法,去满足这个需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创造的动力来自哪里。它不来自我们对自己名誉的牵挂、对利润效益的渴望,它来自我们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它来自我们的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的信心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