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官网登录_孩子“考试成瘾”,背后“真凶”是父母(2)
立立的妈妈对此感到困惑,实际上她混淆了“学习上瘾”与“考试成瘾”。学习上瘾者享受的是掌握知识的快乐,是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快乐,他们掌握主动权,自主决定什么时候学、学什么、怎样学,并乐在其中。
而考试成瘾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带来的快乐,而是家人、老师等他人的奖励和认可,他们是被动而学,顶着压力而学。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考试成瘾”的孩子都被冠以“聪明、懂事、爱学习”的帽子而备受推崇,这种误导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快乐中枢,如果快乐中枢频繁受到单一来源的刺激,人就会迷上这种刺激方法,不管这种刺激多么危险,仍然会乐此不疲。这时我们趋利避害的心理机能就会受到严重伤害。
心理学家做过试验:用较轻的电击刺激小白鼠的快乐中枢,然后让小白鼠学习控制这种电击的方法,但小白鼠根本不想控制,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电击自己,一直到死都不会停止。
家长可能会感到困惑:鼓励孩子爱学习难道有错吗?这当然没错,但问题是家长的引导方法有时不太恰当,这就会导致孩子舍本求末。
比如,立立的父母完全以他考试的成绩来奖罚孩子,考得好就满足他的要求,并给予额外奖励;考得不好,就对其进行惩罚。
久而久之,立立便将考试当作满足自己要求、实现自己意愿的途径,而且是唯一的途径。刚开始考试没考好,父母会对他进行惩罚,后来这种惩罚则转化成他的自我行为:闭门思过、绝食。
父母对立立的成绩过分关注,而对其自理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是漠视的,考试因此成为立立唯一能控制而且唯一能控制得好的一件事。
另外,立立“考试成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动力——为了家庭的幸福。
有时,孩子会成为父母婚姻的忠实守护者,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来维护父母的关系。这其实是孩子的悲哀,他用瘦弱的肩膀承担起本不该他承担的责任。
立立的爸爸却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让立立当着众多亲友的面做出承诺,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我就和你妈妈离婚。
因此,立立的学习目的又赋予了另一层意义,即保卫家庭。
从短期来看,考试成瘾的孩子会有很大的收获,如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非正常的心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会让孩子变得偏执,甚至发展成人格障碍等异常心理。
正确引导孩子看待学习和考试
既要鼓励孩子争强好胜,好好学习,又不能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压力以至于出现心理问题,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的困惑。
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如何用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呢?
第一,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考试要有正确的态度。
谁都知道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考试分数看得很重呢?
一方面,这是应试教育体制的衍生物;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会有攀比的心态:谁的孩子成绩好,谁脸上就有光。
很多家长爱拿孩子炫耀:我家小龙这次考试又得了100分,我家琴琴年年都是三好学生。这看似在比孩子,其实是大人之间的攀比——怎么样?我比你强吧?
家长的这种攀比心理也会传递给孩子,孩子会在同学中进行攀比:分数高者为王,分数低者为寇。
于是,人人都朝分数看齐,铆足了劲儿要考高分。此外,孩子也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爸妈高兴,我必须拿高分。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来自父母,父母对学习和考试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和考试的认识。
我们需要学习,我们也爱学习,但我们绝不盲从考试,绝不追捧分数——如果家长将这种理念贯穿到平时的言行中,孩子就不会一味地迷恋考试和分数。
第二,不要过度奖励“好成绩”。
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但鼓励也要找准时机,找对方法。
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家长可以和他一起分享快乐,但不必给予他很高的物质奖励。
对孩子而言,考试成绩好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奖励,因为这是对他学习成果的检验,会带给他内在的喜悦,这种喜悦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但如果频繁给予孩子物质奖励,这种内在的喜悦就会被外在的奖励所取代,孩子的学习动机会因此变得不再单纯。
第三,让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学习是他们的唯一任务,家长不允许孩子分心,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孩子最后把成绩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就不难理解了。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而且家长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家长可以让孩子适度参加家务,既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也让他从劳动中获取快乐。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但要注意,如果家长将培养爱好当作必须完成或必须做好的任务来强迫孩子,那爱好也会成为一种压力。
立立父母的家庭作业:
●给立立减压,告诉他分数高低是次要的,学到知识、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当立立偶尔考砸时,父母要给予关爱和理解,而不是责骂和惩罚;
●让立立适度参与家务,并鼓励他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