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测速_王殿军、窦桂梅等4位京城名校长谈“教育经”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
李烈、王殿军、窦桂梅、刘可钦四位超级名校长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到如何实现家校联动,为您分享最独到的“教育经”。
好的教育需要尊重差异,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
李烈: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只有遍尝人生百味的孩子,才能适应能力强、经得起风雨。
以爱育爱,是17年前我做校长之初提出的“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的主旋律。通俗地讲,就是以教师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和爱的智慧,培育出学生的爱。
育出的学生之“爱”,既包括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格,又包括对知识与未知、对探索与尝试的热爱,以及愿以一己之力为周围世界带来改变的使命之爱。
拥有这种“爱”,方为走向未来、健康快乐的大写之“人”!
所有的“好关系”,都源于尊重
好的教育,一定基于好的师生(亲子)关系;建立好的师生(亲子)关系,是好教育的起点。温暖、支持、理解、包容、信赖、体贴、关怀……
这些都是“好关系”的显著特征。
在我看来,这些“好关系”的特征都源于两个字:尊重。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差异的尊重。
任何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或“决定”爱或者不爱某一位学生。这就是“有教无类”的要求。
父母也是一样,少一些“前一位妈妈咨询,怎么让自己内向的孩子活泼好动起来;后一位妈妈咨询,怎么让自己外向的孩子安静听话”的现象;
少一些横向的比较和竞争中只做赢家的追求;
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有价值的”,相信“差异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教师和父母对差异的接纳与尊重。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失败,困苦,委屈
其次,尊重表现为对规律的尊重。
除了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之外,还有对“真实的成长环境与成长过程,必然会有不尽如人意”之生态属性的尊重,和对“孩子是未成年人”之限制的尊重。
不要强求孩子按照我们的规划前行,孩子属于我们必将会被淘汰的未来;
不要过度关注总是在孩子身边担心地问这问那,自主独立的孩子才有能力有担当;
不要帮助孩子扫平所有路障,没有了沟沟坎坎的柏油路只有单调的体验。
尊重错误、拥抱失败、享受困苦、正视委屈,都该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
只有遍尝人生百味的孩子,才能适应能力强、经得起风雨,而且多彩人生中懂得珍惜何谓幸福与甜蜜。这就是给孩子一份拥有生态属性的真实的成长经历的意义所在!
“孩子是未成年人”,寓意孩子需要保护的同时,也会因为交往主体之间成熟性的不对等,提醒我们要懂得限制孩子的权利和引导孩子的需求,这也是教育之爱的有机组成。
曾听闻一位6岁男孩的父亲炫耀:我们家特平等,今天儿子当家,明天我当家,谁当家听谁的……
我不禁忧虑这位6岁孩子对权威的认知,以及上学后对集体生活的适应。
从幼儿园到学校,从小朋友到小学生,社会角色的逐渐形成从这时开始,学业的完成、规则的建立、纪律的遵守等,是此时孩子面临的成长,对孩子保护的同时需要对其行为指导、限制和约束,如此才是对规律的尊重。
急功近利的教育,教不出“聪明的孩子”
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做教育不要太急功近利,单纯以考试为核心,考试外的事情一概不参与,其实是牺牲了孩子们变得更聪明的机会。
教育无处不在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但学校不是唯一的育人平台,学校有围墙,教育无边界,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无处不在。
在清华附中,我们秉承这样的观念,特别喜欢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
我们带着学生一路坐着火车到敦煌,走一次丝绸之路;
我们在国庆节期间还要带孩子们去远足,增长他的见识;
我们到内蒙古去放飞热气球,放到三万米的高空,把物理知识全部用上;
我们有一门课程叫《走进圆明园》,把课堂搬到圆明园,将历史、战争融合进去;
还有一门课程是《走进联合国》,把孩子带到联合国总部,和外交官进行交流……
每一个学科,每一种学习方式,每一部分内容对孩子的大脑来讲都是一种营养,省略了一门课程孩子就缺失了这个营养,他的大脑在这个纬度上就不聪明了。
做教育不要太急功近利,单纯以考试为核心,考试外的事情一概不参与,其实是牺牲了孩子们变得更聪明的机会。
尊重孩子天赋很重要
尊重孩子的天赋很重要,不要把他的天赋作为老师、学校的工具,做教育要没有功利心,为孩子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着想,不能只顾眼前的一点利益。
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们的喜好,支持他喜欢的、最感兴趣的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家庭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
兴趣是人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条件,扩大舞台,走出校门,接触更多的事物,寻找到兴趣点。
舞台有多大,梦就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把孩子带到一个宽广的舞台里,让他有未来的梦。
家校联动,让孩子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我们一定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儿童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家庭的状态。
教育不能只给“糖”,不给“盐和钙”
我们清华附小有一句口号,叫做“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要求附小人必须要成为聪慧而高尚的人,也必须是拥有健全人格、爱国情怀这样的人。
有人会想,会不会我们给孩子的要求太多了?其实不是多不多的问题,而是你要求了什么的问题。
今天,我们都在讲“减负”,都在谈对儿童的“尊重”;今天的家长也都把孩子们当成真正的小宝宝,但爱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一种溺爱;今天动不动就说孩子太累了。
其实,今天孩子的“累”是谁给的呢?是家长额外给的,但是对于孩子自身的要求,本身的立人上还是不够的。
今天的孩子应该给他一些压力,给他一些挫折,给他一些经历。
一个人需要有盐,他需要有钙,他需要有糖,这三个都不能丢,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没有钙,也谈不上盐,很缺失。
加强家校互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
我们会经常联系学校的家委会,通过家委会的力量去推动整个家长的工作。
每学期的开学之前、开学之后甚至学期中间,学校有重大的决策或者有个教学理念的探索,课程改革的改变等,都会把家委会成员请来做商议、做研究。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班级家委会委员,班级家委会委员就设在年级里头,这些家长们和相应的年级组长和班长组合在一起。
他们组合在一起干嘛?
实现各个班级里的最优化、最大的一种发展和完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通过家委会和班级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来实现。
还有,让家长们必须要亲近学校。我们要让他们懂得,其实孩子的成长最终还是离不开家庭教育的。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一个人出现了问题,没有一个人会说,他的小学老师是谁,他的中学老师是谁,他们一定会说他的家教出了问题。
我们一定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儿童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家庭的状态。
我们就让家长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比如来听课;
比如每半个月家长要和老师进行一次沟通,我们叫沟通日;
再比如早晨起来学生家长们要当义工,轮流在校门口挂着袖标、标语,做值周、值勤工作,来维持交通;
再比如周末的学校图书馆,再加上平时早上起来的阅读微课堂,我们都有家长义工来帮助儿童阅读。
其实是让家长知道在校园里他的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原来校园里是这样一个教育的生态,家长应该做些什么,要理解和心疼学校。
家长这样理解、心疼,就对学校有认同,也就认同学校的理念,也会觉得学校提出的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是有道理的,会去践行。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不断学习
刘可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从家庭教育看,孩子的行为中总有着父母的影子,同样的道理,从学校教育来看,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级、什么样的学生。
师生之间是应该相互学习的
有这样一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学校中有一位姓何的班主任带班经验十分丰富,当学校要求老师用iPad进行教学的时候,何老师由于操作不熟练急需学习。
何老师没有按照惯例到电脑公司接受专门的培训,而是选择让自己所带的五年级班中的学生来教自己。
每次遇到问题,老师就提前预约,而每次学生给老师“上课”的时间就规定为五分钟。
通过这种方式,何老师不但熟练地掌握了iPad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向学生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师生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的。
家长需学会有效与孩子沟通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陪伴孩子成长都是需要学习的,而家校之间更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家长在孩子三岁之前学习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学习的愿望反而越来越小,其实孩子越大,越需要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家长不断地去学习。
作为家长要学会问孩子三句话:
今天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
今天你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
通过这三个问题,家长可以体察孩子的价值观,知道孩子眼中的好事情和不好的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他的同伴和班级,并在问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