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官网注册_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2)

www.kidnbaby.com 天富官方登陆 2022-10-26 212 次浏览 没有评论

等我从幼儿园回来,点开留言,我头皮都麻了,同学大概留了有上百条留言。我挨条听,用了足足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比我平时听微课的时间都长。

其实听到前20多条我就明白了孩子是怎么回事。可同学还是反反复复强调孩子的情况,絮絮叨叨说她平时和孩子相处的细节。

我忽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我问同学:你是不是平时跟孩子相处非常唠叨?

同学不好意思地承认:是的!我从小就爱说话!有了孩子,当孩子的某些行为我觉得不妥时,就反复叮嘱他,不断指正和提醒,生怕他下次改不了!唠叨确实很多!

难怪孩子总是听不见大人的声音,当成人“看不到”孩子的初衷,读不懂孩子的表现,不相信孩子的自我修正能力时,会一遍遍的唠叨和提醒,这时孩子就会自动开启防御和屏蔽机制,不再听得到成人的声音和指令!

孩子用我行我素的潜在语言告诉你:我被干扰了!我无法集中意志做我自己了!我需要找回我自己!

可惜,有时成人不能“看到”这一点。而孩子又无法正确表达。误会就这样产生了,成人认为孩子不正常,而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激烈对抗成人。

记得有段时间,我也总是就女儿的“磨蹭”行为不断强调,女儿很奇怪地问我:“妈妈,你总是对我说这一件事,你是不是以为我耳聋呢?!”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和成人要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我意识到自己的不妥,赶紧提醒自己,要少说话!如果我再不断提醒下去,恐怕女儿会真的“耳聋”了!

我给了同学可行的方法:试着去“看到”孩子,感受孩子,少唠叨,多鼓励。并且建议她委婉地和老师谈谈,不要再对孩子过分。

一个星期后的一个早晨,同学给我发信息如下:

没有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成人自我调整后,孩子忽然像变了个人,逐渐趋于“正常”了。

只有孩子真正被父母“看到”,他的潜在语言被父母“读懂”,孩子才能按照正常轨迹茁壮成长。

3

事实上,那些母焦虑的父母,往往更容易“看不见”孩子。她们的眼睛里,没有孩子,只有一个理想的孩子的模型,她们不断地仿照着模型,想要去“塑造”自己的孩子。

前几天,和女儿的同学相约一起玩轮滑。很聪明的一个男生,机灵活泼,去年春天,只学了两次就学会了轮滑,在初学的女儿面前,这个不到六岁的小男生免不了要炫耀一番自己的本事。

可是男孩妈妈看不到孩子内心希望被鼓励被赞美的需要,只看到了孩子的“骄傲”,不断批评提醒孩子太浮躁,太爱咋呼,要男孩子不许这样做。

当女儿非常专注的学习时,男孩儿妈妈又不断地要求孩子“滑快点,加快速度!你看看人家进步多快!”男孩子“听不到”妈妈的絮叨和比较,依然“自娱自乐,我行我素”,我很佩服男孩子,性格如此开朗,不被妈妈的打扰所影响。

吃饭时,男孩子被妈妈不停的唠叨着,“看人家吃饭多好!”“快,喝粥!光吃干的怎么行?!”男孩总不肯好好坐下来吃,估计,他内心正在和妈妈做着激烈的对抗吧!

这是我们生活中很稀松平常的一幕。太多的成人,无法“看到”自己真实的孩子,她们被焦虑赶着,想训练出一个理想的孩子。可事情却往往适得其反。

4

当太多的阶级固化,财富分层的声音萦绕着我们时,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被无形放大,焦虑感也不断被迫升级。

可怜的孩子们,在父母茫然的追逐比拼中,成了被父母“视而不见”的木偶,不但不能按照生命内在的力量去成长,还要分出能量来对抗成人对他的“不当干涉”。

“看到”孩子,读懂孩子,还需要父母用心去体会孩子,顺应一个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个性和发展!尊重孩子的独特心理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塑造优秀孩子的功课,不在于成人如何修正孩子,而在于父母怎样做好自己!“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是我们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