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在线登录_宠爱孩子和溺爱的真正界限在哪里

www.kidnbaby.com 天富在线注册 2022-06-01 289 次浏览 没有评论

溺爱对孩子的伤害很大,你知道把握爱孩子的尺度吗?要知道溺爱,悬在孩子头上的一把利剑。下面来看看宠爱和溺爱的真正界限在哪里?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却分不清自己的爱有没有过度,自己觉得是在疼爱孩子的行为,殊不知,在外人看来,已经很明显是溺爱了。那么,宠爱和溺爱的真正界限在哪里?

爱孩子的同时,如何让孩子也懂得去爱去付出呢?

我们来看看实际生活中的两者分别是如何做的吧!

溺爱VS疼爱6种形式比较

?1.轻易满足VS适当拒绝

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现在的家庭物质条件好了,这种现象在超过60%的家庭出现。

疼爱:分清对与错,提倡适当满足、适当拒绝;先说好,再说不;约定的执行有弹性。这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也容易接受这种约束。

?2.特殊待遇VS人人平等

溺爱:体现在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受到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点菜都点孩子一个人喜欢吃的……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不会关心他人。

疼爱:提倡平等,自然不会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了。不过,我们对很多物质享受看得较淡,比如生日蛋糕自己吃不吃觉得无所谓,而孩子有蛋糕吃很高兴。所以,某些不同的待遇是正常的。

?3.生活懒散VS建立规则

溺爱: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疼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倡有规则、约定,不是完全放任,只是建议规则要适合孩子的特点,执行时灵活有弹性。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

?4.包办代替VS提倡自理

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很难有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等品质。

疼爱:提倡孩子自理,是把孩子当作普通人,让他承担起作为一个普通家庭成员的责任。比如,孩子自己的袜子自己洗了没有,家里面共同的大扫除孩子参与了没有。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适度参与共同的家庭劳动,并不是只会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完成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凌驾于其他家庭成员之上的特殊个体,自己只是一个和大家一样的普通家庭成员。

?5.害怕哭闹VS鼓励宣泄

溺爱:许多家长害怕孩子哭闹,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孩子,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不顺心时以哭闹、躺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这都是从小迁就的结果。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不顺心就哭闹的孩子长大不能明辨是非,没有责任心。

疼爱:鼓励孩子宣泄情绪,情绪不好的时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不去较真,不去火上浇油。另外,改善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减少孩子哭闹的根本方式。

?6.当面袒护VS沟通达成一致

溺爱:有时父母教育孩子,老人也会站出来说话:“孩子还小,不能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没他做得好呢!”或者夫妻意见不一致,一方管孩子,另一方护着孩子,帮孩子说话。这样孩子当然是“教不好”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疼爱: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中其他成员都应该流露出支持的态度,要配合默契,不让孩子发现内部的分歧。即使意见不统一,也不立即干预,可以背着孩子多沟通,统一思想,统一方法。这样既维护了家庭的和睦又不至于让孩子分不清是非。

看出来了吗?

健康的疼爱指父母对孩子的爱中表达出较多可感知的、不加掩饰的爱,让孩子在情感和物质生活中感到不匮乏。但这种疼爱不妨碍必要时对孩子说不,与父母清晰表达是非观、界限感可并行。

不健康的溺爱,则是放纵和纵容,对孩子的欲求不加区分,只要有能力满足有求必应,没能力也勉强迎合。

父母出于什么心理溺爱孩子的? 1.为了摆脱自己的不安

一个人成为父母后,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主地激发起自己过往的心理感受。比如,有的家长童年很穷,他们就会怕孩子吃苦,孩子只要有物质上的需求,他们就一味满足;比如,有的家长童年曾经有过被抛弃的经历,他们就可能会格外恐惧和孩子分离,对孩子寸步不离。这类父母,是在所谓的“爱”中,以孩子作为道具来摆脱自己的不安。

2.对孩子的心理补偿

这些家长或者已经离婚,或者孩子身有缺陷,对孩子有一种歉疚感,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溺爱孩子。另外,有的家长因忙事业等没能充分陪伴孩子,就在物质方面实施补偿。这种心理补偿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

3.家庭关系中把孩子放首位

越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永远在第一位,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是不对的,而且孩子总是在不断成长的,过多的关注也会束缚孩子。

拒绝当溺爱家长5条标准 1.拒绝就是帮他们心理成长

家长需要尊重和满足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但孩子的要求有时的确有不合理之处,比如没完没了地玩手机,看电视。这时,拒绝也是帮助他们心理成长。如果孩子的要求既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要试着好好和孩子商量、谈判,和孩子达成妥协。

2.父母要有原则底线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具体地去设置一些边界和限制,而且制定了规则就要认真去执行。有时碰到特殊情况,规则有所改变,就要和孩子解释,为什么要改变规则。这样让孩子明白其中的理由,以致下次不会再打破规则。

3.伸出援手≠替孩子做事

孩子只有在经历痛苦和失败的过程,才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也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家长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适当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替代他做事,剥夺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权利。这是一种负责的爱,也是在培养一个负责任的孩子。

4.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他们会静下心来,分析孩子此时的感受,而不是想当然地替孩子做决定。他们愿意花更多的心思陪孩子一起解决困难,获得成长。所以,真正的爱,付出的反而更多,溺爱实在是最简便的爱!

5.让孩子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为了避免孩子被宠坏,家长还可以教育孩子要帮助别人。在家里可以给孩子分一些家务活,让孩子们完成;或者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他们不仅仅是汲取东西,他们还可以给予别人一些东西,并从中获得分享和帮助的快乐。

道理大家都知道,我不想溺爱,我不应该溺爱,但疼爱和溺爱之间,往往只是一线之隔;考验我们的,既是智慧,又是毅力,还有决心和力量。

常听到人说:“孩子不懂事,长大就好了。”如果没人教他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尊重,什么是感恩,他就算长大了能懂什么事呢?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要与更大的世界接触,而不仅仅是在一个家庭小圈子里成为“王”。对孩子无止境的纵容,无下限的顺从,只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有些小树叉必须要适当修剪。如果以后再有人说:“孩子不懂事,你就不能让着他吗?”我一定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能!”

被溺爱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儿?

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这也太夸张了,至于和一个小孩那么较真吗?他要什么给他什么又能怎样?让我来告诉你,被溺爱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儿。

过分自我

曾在一次聚餐上遇见一个阿姨,她儿子已经上了大学,可是她又生了个二胎——一个小姑娘,自然是加倍爱护。小姑娘已经到了懂事的年纪了,可饭桌上只要是她爱吃的菜,其他人就不能动,如果其他人不经意夹了一口,她就会不满意地哼唧,然后那位阿姨就立马把菜再转到她面前。

这种“特殊照顾”让孩子会觉得“唯我独尊”,其他人都要服从于他,满足他的要求。作为一个女孩,吃饭不用多淑女,至少应该有些教养。我记得儿时母亲总是教育我,吃饭只夹自己这半边部分,不能喜欢吃什么就在菜里面乱扒;要等长辈们都坐定了,一起吃,不能不可以用筷子;在圆桌吃饭,转动桌子之前看看其他人有没有在夹菜,等别人夹完再动……

如果有人觉得说教养太上纲上线,那么我们来说说接地气的现实问题。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过于自我,他说话办事就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很可能导致朋友少,受到孤立,今儿形成内向阴郁的性格。这样的人能成什么事儿呢?

嫉妒心强

曾有不少新闻报道一些小孩反对自己的父母生二胎,有的说要离家出走,有的说要自杀。很多人把这当做是小孩的闹剧,一笑而过。但是真的有一位13岁的女孩用刀片割手腕的方式逼着怀孕13周的母亲去打胎。看到这里,你不再觉得好笑了吧?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反对爸妈生二胎,归根结底是因为他难以忍受自己不是“唯一”,不是“独宠”。由此及彼,由家庭到社会,被溺爱的孩子无法接受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因为他们习惯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受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和夸赞。可是,如果有一个人夺走了他的风头,他就会燃起熊熊的“嫉妒之火”

不懂感恩

被溺爱的孩子会把他人对自己的好全部当作“理所应当”。既然是你应该给我的东西,我当然不会心生感谢,“不懂感恩”也是这类孩子的特征之一。他们习惯了接受给予,他们意识不到这种付出源自亲人对自己的爱。一旦有一天,他们的诉求遭到了拒绝,心里就会难以接受,对父母心生埋怨。

聪明的家长们,请告诉孩子,这世上,没有谁欠你的,没有谁理所应当地对你好。

以上是溺爱给孩子带来的种种危害,哪怕仅有一种都足以给孩子未来的职场发展、人际交往带来重重困难。亲爱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着想,理性地养育孩子。正如有人所说“溺爱是孩子头上一把剑”,年幼的时候它离孩子很远,看不出有什么伤害;随着孩子越长越高,这把剑就离头顶越来越近……

如果避免毁掉一个孩子?就从“拒绝溺爱,理性教育”开始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