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测速_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几个错误要规避!
昨天在电梯口遇到了丑丑同班同学的妈妈,趁着等待的间隙闲聊了几句。
说到孩子们总是很闹腾的问题,那位妈妈说一度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或者注意力缺失了!具体表现为↓↓↓
在凳子上坐着,不会超过10分钟;
给他一个玩具,他一会就会玩腻;
课堂上也不遵守纪律,总是和别人说话,站起来随意走动,这个月都被老师批评两次了……
真要找个机会去医院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不对劲的倾向。
Vivian一听,这哪儿是什么多动症、注意力缺失啊,对于在读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这些行为再正常不过了啊,顶多就是有一点点好动。
熊孩子≠多动症
无法集中注意力≠注意力缺失
很多家长知道多动症,却很轻易就和好动、活泼混为一谈。实际上“多动”不等于得了“多动症”,家长也不要盲目着急的给孩子贴标签。
多动和好动的区别就在于:
多动症是一种疾病,是不能自己控制的;而好动的孩子是他的性格、气质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等等所造成的一种行为倾向。
多动症会导致孩子在社会适应、学习、生活、与人交往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和障碍,给孩子会造成痛苦;而好动的孩子是没有这些困扰的,正常学习、社会交往、生活,都可以控制自己。
Part.2
所以,好动并不是严重的问题,更不涉多动症,只不过是专注力不够。
越小的孩子注意力越短,新生儿注意力是5-10秒,三个月孩子注意力1-2分钟,六个月是2-3分钟,一岁半是5-8分钟,两岁是10-12分钟左右。两至三岁时最长的时间是10多分钟上,六岁左右才能够坚持到20分钟左右。(这是指需要努力和刻意才专注的事情,而不是看电视玩游戏之类的)
假“多动症”,真“专注力”不足,是丑丑这个阶段的孩子比较常见的情况。而造成孩子专注力,做事分心三分钟热度的原因,却大多数都是家长所致。
Vivian在早教机构工作的时候深有感受,许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陪同来上课,在教室门口,一会儿喂口水果;一会儿提醒该喝水;一会要帮擦汗;一会帮整理衣服…本身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专注玩耍的时间,每过五分钟就会被家长们打扰。
殊不知,你的好心正在毁掉孩子的专注力。
Part.3
还有很多家长常做的行为也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罪魁祸首,Vivian列举了几个,看看有没有你?
01
到了饭点匆匆催促孩子吃饭
到了家里吃饭的时间,孩子还在专心的玩玩具,家长叫了几声之后孩子还是没有反应,可能就会不耐烦直接把孩子扯过来先吃饭。
丑丑和他老奶奶就是如此,有时候老奶奶叫不动丑丑,会直接把丑丑在看的电视关掉或者把手上的玩具拿过来,想以此吸引孩子先来吃饭。
其实这件小事就在打断孩子的专注力,后来Vivian和老奶奶沟通,在吃饭前提前告知丑丑,“还有10分钟我们就要吃饭了,丑丑自己准备一下。”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很快就要吃饭了,等会需要做什么,也好有调节的时间。
02
喝水、吃水果都要固定时间
带丑丑出门玩,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正玩的开心呢,就被叫走,原因是“过了半小时该喝水了,已经三点半了要吃水果了…”
Vivian每次看到 这样的情况都想劝各位家长们一句,“孩子们玩游戏的时候是专注力最集中的,固定时间喝水和吃水果,比起孩子的专注力养成,真没那么重要。”
03
带孩子旅游,赶景点拍照打卡
其实这个错误我一开始也犯过,因为之前在香港读书的缘故去过好几次迪士尼,也知道哪些项目更值得看,在后来和丑丑爸带丑丑去的时候就忙着给丑丑在固定的地点拍好照,接着赶往下一个地点,也没有顾得上丑丑有没有玩够,想不想走。
本意是希望让丑丑玩到更多好玩的项目,看到更多好看的景点,但是最后弄的丑丑很累,还有点不开心,还是挺后悔的。
家长们带孩子出门旅游,一定不要打扰他们的兴致,更不要催促和强加自己的意愿给他们。拍照留言的时候也不要强行让沉浸在景点里的孩子看镜头,执意要拍出一张好看的正脸照,其实随拍、背影、侧影也都不错啊。
04
总是临时起意带孩子出门
我习惯晚饭后带丑丑在小区走一走,刚开始我会不记得和丑丑提前打招呼,有一次出门前我自己收拾好了就叫丑丑走,丑丑和我说:“妈妈,我不想去散步,我想玩一会儿乐高。”
有的家长可能都会忽视这一点,孩子们正在玩玩具或者看课外书,爸爸妈妈自己收拾好了准备出门,叫着孩子就走了,忽略了孩子也有自己的计划。
不要轻易用大人自己想安排的事情打断孩子的专注力,给孩子准备时间,和前面说的叫吃饭的例子一样,可以提前说一声,“吃完饭,我们就去散步了。看完这本书,我们就要出门了。”
05
纠正孩子玩游戏的错误顺序
买了新玩具,先看说明书。
这点在买了乐高、拼图此类的玩具时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孩子们本身往往更关注玩具本身,拆开就能玩。而有的家长总是想帮忙,不断的告诉孩子应该怎样玩、怎样玩才是对的,孰不知是在帮倒忙,反而打断孩子的专注力。
一件玩具的玩法有千万种,也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非要按照说明书去教,孩子在钻研玩具如何玩时,反而提升专注力了。
以上的,你中了几点?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专注,而是不专注的孩子背后,有一个经常打断孩子专注力的家长。